一、地质
北厍境内地质的构造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变迁中,逐渐形成凹陷和断裂比较发育的地质格局。北厍全境位于南浔—芦墟断裂,为南浔—甪直中断凹的南界。境内原有构造几乎全部沉陷,均为第四系地层覆盖。据钻探资料,下优基岩主要有震旦系、侏罗系、白垩系、第三系等地层。在新构造作用下,沉积的第四纪松散层,一般厚度150~200米。均为黏性土与沙性土交替堆积的疏松土层,深度在50米以上普遍分散着软土层。境内断续分布,厚度小于3米。
过度开采地下水对境内地质环境影响较大,诱发地面沉降。根据境内不同时期水准高程测量数据计算,至2003年,北厍地区地面沉降小于200毫米,沉降速率每年小于10毫米。
境内地质条件比较稳定,属于中偏弱级的地震少发地区。地下隐伏着南浔—芦墟断裂带。北厍历史上虽发生过多起地震,但震级低,破坏性小。
二、地貌
北厍处于太湖东下咽喉走廊地段,境内地势低平,自西北呈倾斜态势向东南推进,形成西北高、东南低的形态。
全境夹在太浦河、八荡河(八坼至元荡的水道走廊)中间。水域辽阔,碟形洼地密布,呈河道纵横、湖荡密布的格局。共有大小湖荡46个,较大的东长荡,面积1572亩,1976年,其南半荡围湖造田972亩,变成陆地。
在水网地区高出湖荡、河港的地方,四周筑成土堤叫“圩”,以抵御涨水涨潮时风浪漫溢,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故堆筑田岸,将高低田分开,并开挖呈二字、十字、丁字形状的沟渠,以利灌溉排涝。先民根据各圩其所处方位、形状、大小赋予特定圩名沿袭至今。
全镇共有圩129只,其中最大的大义圩(属沈家港村)面积1439亩,最小的南星圩(属浮楼村)面积36亩;重名的圩有南富圩、北富圩分别在黎星村、永新村;珍字圩分别在汾湖村、沈家港村;小胜圩有两处分别在大胜村、永新村。
表3-1 2002年北厍镇圩名一览表 单位:亩
圩名 |
面积 |
所在自然村 |
圩名 |
面积 |
所在自然村 |
|
北墟圩 |
565 |
外头湾、横港上 |
东奎圩 |
281 |
潘水港 |
|
南墟圩 |
451 |
蛇垛港 |
东胜圩 |
359 |
潘水港 |
|
蛇垛圩 |
280 |
蛇垛港 |
东兽圩 |
347 |
油车港、东村 |
|
玩珠圩 |
411 |
野圩、蛇垛港 |
西兽圩 |
209 |
东村 |
|
玩字圩 |
1084 |
玩字 |
中兽圩 |
353 |
油车港、打铁港 |
|
南玩圩 |
89 |
东玩字 |
北力圩 |
271 |
打铁港 |
|
小月圩 |
432 |
野圩、西玩字 |
大室圩 |
175 |
南东村 |
|
南盈圩 |
951 |
朱家湾、南河扇、半爿港 |
汝字圩 |
134 |
南港 |
|
东盈圩 |
84 |
南河扇 |
小室圩 |
60 |
野圩、金家浜 |
|
箕连圩 |
693 |
野圩、南河扇 |
张夏圩 |
300 |
清风桥、梓树下 |
|
西盈圩 |
360 |
许家港、半爿港 |
小张圩 |
89 |
野圩、清风桥 |
|
外亦圩 |
350 |
许家港 |
东濛圩 |
1004 |
东濛湾、西濛港 |
|
大图圩 |
1178 |
镇区、池家湾、北塘浜 |
呵邑圩 |
1262 |
汝家湾、钱家湾塘 |
|
西奎圩 |
382 |
镇区、池家湾 |
新城圩 |
159 |
野圩、长葑 |
|
小图圩 |
76 |
野圩、北塘浜 |
嘴字圩 |
552 |
梓树下 |
|
南官圩 |
209 |
墩头港 |
长葑圩 |
388 |
长葑 |
|
北官圩 |
411 |
墩头港、南东村 |
京都圩 |
226 |
野圩、长葑 |
|
小官圩 |
167 |
野圩、墩头港 |
遵字圩 |
427 |
费家埂 |
|
东新胜圩 |
246 |
野圩、东庄 |
玉字圩 |
534 |
费家埂、大港上 |
|
写壁圩 |
146 |
镇区、梅墩 |
金字圩 |
254 |
大金字、小金字 |
|
危字圩 |
240 |
梅墩、硖港里 |
大富圩 |
1430 |
浦家埭、大港上 |
|
柳危圩 |
231 |
梅墩 |
浮楼圩 |
480 |
西浮楼 |
|
飞字圩 |
128 |
梅墩 |
京字圩 |
336 |
浮楼、圣堂港 |
|
琄字圩 |
369 |
硖港里 |
都字圩 |
1192 |
徐家浜、金家湾、庙港上、西小港 |
|
新飞圩 |
91 |
野圩、梅墩 |
炎胃圩 |
128 |
野圩、庙港上 |
|
虚字圩 |
344 |
镇区、南港 |
西胃圩 |
107 |
庙港上 |
|
拑虚圩 |
159 |
南港西 |
东胃圩 |
304 |
东胃、东小港 |
|
东珠圩 |
91 |
渔业村 |
鬼字圩 |
267 |
天花荡、西小港、唐家浜 |
|
里亦圩 |
1020 |
许家港 |
禽字圩 |
778 |
南港、北东村 |
|
东城圩 |
1177 |
西浜、东浜、野头湾 |
南富圩 |
597 |
永和港 |
|
新珠圩 |
445 |
新珠港 |
南富圩 |
286 |
浦家埭、叶家埭 |
|
西力圩 |
384 |
野圩、东浜、打铁港 |
北富圩 |
272 |
叶家埭、周家湾 |
|
贵字圩 |
112 |
野圩、西浜 |
南星圩 |
36 |
野圩、圣堂港 |
|
南兽圩 |
163 |
野圩、西浜 |
西泾圩 |
346 |
西姚浜 |
|
大胜圩 |
1232 |
东浜、西浜、港上 |
大义圩 |
1439 |
大义、东庄头、金家浜 |
|
西千圩 |
377 |
野圩、东浜 |
南义圩 |
434 |
野圩、东庄头 |
|
南千圩 |
44 |
野圩、东浜 |
东义圩 |
384 |
东庄头 |
|
西房圩 |
181 |
野圩、盛家湾 |
小义圩 |
86 |
野圩、大义 |
|
东北房圩 |
114 |
盛家湾 |
南珠圩 |
84 |
野圩、珍字埂 |
|
北 圩 |
276 |
港上、盛家湾 |
西小珍圩 |
138 |
野圩、小港里 |
|
小胜圩 |
64 |
港上 |
新稔圩 |
148 |
珍字埂、小港里 |
|
北玲圩 |
411 |
野圩、港上 |
珍字圩 |
336 |
珍字埂 |
|
东玲圩 |
419 |
港上 |
东小珍圩 |
50 |
野圩、小港里 |
|
殿字圩 |
891 |
葫芦兜、张家港、东迎浜 |
胜小面圩 |
234 |
野圩、沈家港 |
|
小邑圩 |
99 |
蛇笼湾 |
西面圩 |
777 |
沈家港、金塘港 |
|
据代圩 |
342 |
梓树下、庙港上 |
北长圩 |
487 |
吕家栅 |
|
小面圩 |
38 |
野圩、程和浜 |
新荣稔圩 |
482 |
张家浜 |
|
西濛圩 |
627 |
西濛港 |
小胜圩 |
179 |
野圩、张家浜 |
|
新面圩 |
194 |
沈家港 |
长字圩 |
109 |
野圩、新珠港 |
|
东面圩 |
749 |
金塘港 |
北小东长圩 |
156 |
新珠港 |
|
西成圩 |
452 |
西浜 |
大珠圩 |
939 |
大珠港、大珠浜 |
|
北富圩 |
753 |
北富浜、三家村、鸭头湾 |
南长圩 |
651 |
小长 |
|
东城圩 |
180 |
野圩、西浜 |
东长圩 |
1360 |
东长 |
|
西富圩 |
184 |
永和港 |
北珠圩 |
642 |
北珠、姚家埂 |
|
西忠富圩 |
256 |
野圩、永和港 |
小长圩 |
613 |
小长 |
|
永和圩 |
304 |
永和港 |
新里圩 |
487 |
翁家港 |
|
南富圩 |
597 |
永和港 |
大长圩 |
1247 |
大长浜、大长港 |
|
中忠富圩 |
197 |
野圩、永和港 |
理字圩 |
685 |
廊庙湾、翁家港 |
|
道拑圩 |
193 |
野圩、三家村 |
南参圩 |
964 |
南参、高家港 |
|
小富圩 |
197 |
小富 |
西长圩 |
960 |
川心港 |
|
中长圩 |
549 |
吕家栅 |
大南称圩 |
1087 |
南参、费家埭 |
|
西东长圩 |
1099 |
川心港、唐家港 |
东拑圩 |
131 |
野圩、南参 |
|
北大东长圩 |
254 |
唐家港 |
新参圩 |
850 |
高家港 |
|
汤小圩 |
546 |
螺蛳港、南参 |
小胜圩 |
64 |
港上 |
|
长拑圩 |
160 |
唐家港 |
|
|
|
|
三、土壤
1980~1982年,吴江县开展土壤普查。北厍公社、大队两级分别成立土壤普查小组。在县土壤普查专业人员指导下组织106人开展工作。1982年,查明全公社境内土壤类别、面积和数量。北厍境内的土壤由河相沉积物组成,发育于黄土状母质。其土壤组合为:
黄泥土,剖面分异度小,渗育层、淀积层发育良好,垂直节理明显,质地重壤至轻壤物理性黏粒50%以上。主要分布于高田或平田圩区的头墐田。
灰底黄泥土,性状与黄泥土相同,剖面内50~80厘米出现泥炭层或腐泥层,疏松多孔,有机质含量高。分布于平田圩或湖荡边。
厚层白土,质地轻壤至砂壤,上下质地均一,犁底层下即现白土层,厚度大于50厘米,无淀积层次。主要分布在荡田圩区。
青紫土,土体颜色从上到下,由黄变青,上下质地比较均一,渗育层发育不良,30~70厘米内出现潜育层。分布于地形低的圩区和圩心田。
泥炭心青紫泥,剖面特征同青紫泥,50厘米内出现泥炭层,泥炭层下即为潜育层。分布于地形低和地形起伏大的圩区。
青砂土,新开垦荡田,土体青灰色,潜育层在30厘米出现,质地砂壤至轻壤,随植物残体多寡而明显差异。大多分布在湖荡围垦形成的圩内。
壤质旱地黄土:人工开挖河、渠、池堆叠而成,经长期熟化,可栽桑种菜,土质较好。
另普查低产土壤水田面积3663.14亩,占总面积的8%。其中缺有机质僵板土的412.1亩,占总面积的0 .9%,缺磷缺钾的3133.67亩,占总面积的6.8%。
表3-2 1980年北厍境内土壤普查情况表
普查项目 |
具体内容 |
普查数量 |
普查项目 |
具体内容 |
普查数量 |
||
土壤普查 专业队 |
公社(人) |
56 |
耕层常规分析样 |
个数 |
60 |
||
大队(人) |
50 |
代表面积 (亩) |
736 |
||||
观察剖面 |
代表面积(亩/个) |
141/33 |
分析总项次 |
420 |
|||
找土壤 界线 |
检查剖面(个) |
722 |
剖面分析样 |
个数 |
5 |
||
沟河(条) |
139 |
分析样本数(个) |
15 |
||||
肥料潭(只) |
980 |
分析总项次 |
23 |
||||
水稻土壤 类型 |
土属(种) |
4 |
物理分析 |
容重(千克) |
7.5 |
|
|
土种 |
5 |
质地(个) |
15 |
|
|||
耕层速测样本 |
个数 |
751 |
水分空隙(个) |
90 |
|
||
代表面积(亩) |
60.97 |
完成图件 |
公社图(张) |
6 |
|
||
分析总项次 |
3004 |
大队图(张) |
48 |
|
|||
表3-3 1982年北厍境内土壤分类及面积比例表
分类 |
土类 |
水 稻 土 |
旱地黄土 |
||||
面积(亩) |
45789.3 |
1412.2 |
|||||
土 属 |
黄泥土 灰底黄泥土 |
厚层白土 青砂土 青紫泥 |
桑地土壤质旱地土 |
||||
土属面积(亩) |
43340.83 |
3860.67 |
1412.2 |
||||
土 种 |
黄泥土 |
灰底黄泥土 |
厚层白土 |
青砂土 |
桑地土 |
壤质旱地土 |
|
青紫泥土 |
泥炭心青紫泥 |
||||||
土地面积 (亩) |
19013.68 |
24327.15 |
91.61 |
1332.45 |
84.74 |
1327.46 |
|
636.03 |
388.38 |
||||||
百分比(%) |
41.52 |
53.13 |
0.2 |
2.91 |
6.0 |
94.0 |
|
1.39 |
0.85 |